深圳市绵阳商会 - 汇商道诸葛 聚绵州精英

商会动态News Center

企业维权 0755-23280279

养老需要的是行动而非感动

来源:未知   发布于:2012-11-07 09:13    浏览:

 

央视最近举办了一个名为“我的父亲母亲”的公益活动,本来的目的似乎是在提请社会重视老年性痴呆问题,甚至把到底是应该称为“老年痴呆症”还是“阿尔茨海默病”都一本正经地作为一件事来讨论。这本来也是件好事,可是根据央视的一贯传统,弄到后来又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感动系列”。

你看,浙江的某中学教师将身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和自己用布条绑在一起骑30公里电动车去坚持上班,而且教学质量还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而桂林则有四兄弟动用车身贴满广告的小车在桂林市区以及桂林的各大县城的大街小巷不停穿梭,寻找他们走失了有两个多月的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

按央视的说法,这些事“感动了全社会”。确实这些事是挺让人感动的,但是感动完了怎么办?那些使人感动的人继续去做那些感动人的事,然后下一次什么时候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让人感动的事情再来感动大家?

实际上一个社会如果老有一些令人感动的事情的话,就应该反过来检查一下这个社会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感动是对现实超出了自己期望的一种心理反应。如果老是在感动的话,要么就是本来对这个社会的所期望的太低了一点,要么就是这个社会的表现太糟了一点。

到底应该把这种疾病称为“老年痴呆症”还是“阿尔茨海姆病”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种病到现在还没有任何有效的防止和治疗的方法,光靠某些个人的“感动行为”能解决问题吗?更何况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比电视里反映出来的还要深刻得多。

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刻的老年问题并不只是单纯的老年痴呆症问题,本身中国社会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老龄化社会,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0%,这个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现在的新标准则是看65岁以上的老人是否占到了人口比例的7%以上。而中国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就已经显示出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而截至2008年底,中国六十五岁及以上人口更是达到了一亿零九百五十六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

中国的社会老龄化还有着其他老龄化国家所没有过的严峻问题,就是形成的速度过快,而且时期过早。中国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在几乎三十年内就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半个世纪或者更多时间才发生的老龄化进程,而且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是在社会保险体制还没有形成,社会财富在公平分配方面还有着大量未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用一个可能不怎么很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在身体发育还没有完成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衰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还要更加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问题,不免在思想上就没有什么准备,更不要说制度方面了。

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强制计划生育,中国的城市家庭基本形成了4+2+1的结构,而最上层的那些“4”已经开始步入老年,照顾他们的责任都落在了后面的“2”和“1”上,面临着这些实际问题怎么办?光靠感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便可能用布带把母亲和自己捆在一起去工作,其他的老年亲人怎么办?将来大家是不是要成天去到处寻找走失了的老人?谁也不能说这些事情不会在自己的家庭里发生?何况在这两个例子中的老人还有孩子,那些没有孩子的孤寡老人该怎么办呢?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是无法靠“感动”解决的。

比宣传“感动”更加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老有所依的社会机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认识到,老龄化社会是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和前途的社会,在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之外,还必须下大力气尽力尽快扭转这个倾向。

笔者在此并无意评论计划生育工作之功罪,只是想说必须立即对强制性计划生育进行重新评估作出科学的结论,这个工作越快越好。因为现在看起来强制性计划生育不仅是落后于时代的做法,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成为阻碍经济建设发展,危及国防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